痛经是一种十分常见,又影响生活质量的月经病。由于个体差异,不同女性痛经症状各异,治疗和调护上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据不同的症状、证型入手。
根据现代医学对痛经的定义,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区分的标准就是看生殖系统器官有无器质性病变。
青春期多见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用通俗的话来说,是没什么原因来月经就会小腹疼痛,疼痛多发生于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严重者疼痛可放射腰骶部和大腿内侧;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冷汗等症状,甚至晕厥。经过B超及其他妇科检查后未提示子宫及附件有明显的病变。
原发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一般是在月经初潮后的1~2年内发病。疼痛最早自经前12小时始,月经第一天往往是最疼的时候,随着经期的推进,疼痛慢慢缓解、消失。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与子宫合成、释放的前列腺素增加有关,也和精神、神经因素、个人痛阈(阈:刺激引起组织反应的最低值)有关。
继发性痛经要早治
在继发性痛经人群的检查单上,往往会有“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诊断。器质性病变是这类患者的原发病,从而继发地出现了痛经的症状。
也正是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继发性痛经的症状会更多、更重,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患者,疼痛会进行性加重,可能会在整个经期持续疼痛。且疼痛不局限于经期,也会合并其他疾病如不孕、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不过也有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无痛经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需要参考患者的症状、妇科检查、B超和腹腔镜等,排除其他疾病。有宫内节育器放置史的患者,也要警惕继发性痛经。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不明确,大多学说认为同内膜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免疫异常、遗传有关,在临床上属于难治性的疾病。
痛经要分寒热虚实
原发性/继发性痛经是现代医学对于痛经的分类方法,中医对痛经的分类,有寒热虚实之分。
寒性痛经
寒性痛经比较常见。夏季空调房中穿衣少、冬季仅着单裤、喜食冷饮冷餐或长期居住在寒湿环境中的女性容易出现寒性痛经,疼痛特点是经前或经期出现下腹冷痛,热敷后疼痛可减轻,月经色黯。
热性痛经
热性痛经多为湿热瘀阻型,多见于素体湿热者。疼痛特点是经前或经期下腹部疼痛或胀痛,伴有灼热感,月经量多,色红,质黏稠。
实性痛经
实性痛经有气滞、血瘀、寒凝等证之分,“不通则痛”。一般在经前及经期的第一二天,疼痛剧烈,拒按(按之更痛),可能会出现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感。
虚性疼痛
虚性疼痛多为气血亏虚证,“不荣则痛”。一般疼痛发生在月经将净或经后,表现为隐隐作痛、坠痛,疼痛喜揉喜按,月经色淡质稀。
临床上,实性痛经患者比虚性的多;寒性痛经患者比热性的多。但痛经的中医分型不是单一证型,可能虚实寒热错杂,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诊断。
经常痛经,千万别掉以轻心(下)
轻度痛经不要乱吃止痛药
现代医学治疗原发性痛经,多使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对于同时有避孕需求的妇女,可以口服避孕药,也有治疗痛经的作用。
对于轻度痛经,一般不建议服用止痛药,平时保持劳逸结合,心情愉快,经期注意防寒保暖即可。少数病人服用止痛药后会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心功能、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不能擅自服用,此类药物大多数经肾脏代谢,会加重肾脏负担。
但痛经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四肢无力、冷汗频出,甚则晕厥,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所以对于这类人群,可以每次痛经时服用止痛药1~2天,注意不可连续服用超过5天。
对于继发性痛经,一般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有炎症的进行消炎止痛,需要手术的进行手术治疗。
治痛经要把握好时机
痛经实证多而虚证少,也有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治疗时应仔细分析,知常达变。中药内服、中医针灸都是治疗痛经的好方法。中药内服一般是在经前一周开始服药,本着“标本同治”的原则,常配伍有止痛作用的中药协助止痛。
痛经的对“证”中药
寒证
一般选用艾叶、制附片、炮姜、肉桂、台乌药、吴茱萸等温经止痛药。
气郁证
选用香附、川棟子、延胡索、木香、槟榔等行气止痛药。
血瘀证
选用川芎、乳香、没药、三七、延胡索、蒲*、五灵脂等活血止痛药。
热证
选用川棟子、丹皮等清热止痛药。
对于疼痛剧烈、急需止痛的实性痛经患者,可以在疼痛时立即就医,选择针灸迅速止痛。寒性痛经患者可以在经期前后艾灸气海穴、关元穴、次髎穴等穴位,以温经止痛;虚性痛经患者可以艾灸气海穴、足三里穴等。
痛经患者莫要放大情绪焦虑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是加重痛经的诱因之一。许多痛经患者由于症状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且强烈的生理不适会诱发对疼痛及月经的恐惧,在经期前严重焦虑,这种情绪会影响激素失调、神经递质异常,加重疼痛。
从中医的角度考虑,焦虑、抑郁会影响气机的运行,引起气滞、肝郁、血瘀等。所以,治疗痛经也可以从心理上入手,中医心理学治疗痛经也有一定的疗效。
益母草颗粒适合血瘀证患者
很多人都知道,痛经可以喝益母草颗粒。但益母草颗粒也是有它的“专属人群”的。益母草有活血调经的功效,对于血瘀患者的痛经有一定疗效,并非所有患者喝了都有效,气血亏虚的人群不宜服用。
此外,痛经患者平时要保证足够的睡眠,规律运动,以通畅自身的气血。经期要少吃冷饮、辛辣刺激性食物,可在经期及前后根据证型服用代茶饮。如体质偏寒者,多喝生姜、桂枝等代茶饮;气血亏虚者可适量泡些*芪、*参等。以上建议均需专业医生指导。
姜几乎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调料,想问你一个问题:在吃姜之前,你确定自己适合吃姜吗?
都说“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对一些人来说,姜是养生神器,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吃错了姜反而会雪上加霜!有人不适合吃姜吗?
吃姜又有哪些误区呢?快来了解一下!
这五类人别乱吃姜!
1手脚心发热的人
阴虚患者一般身体燥热,通常手心、和脚心发热的人都属于阴虚体质。
因为生姜性辛辣,这类人吃姜,容易耗损津液,甚至还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心烦易怒、眼干皮肤干、失眠等症状。
因此手脚心发热的人,不适合吃姜。
2便秘人群
生姜肉性辛温,有热性。便秘多属于肠热,大量吃姜会加重便秘症状。
因此便秘人群吃姜一定要谨慎。如果你这几天排便不畅,饮食注意凉性、热性要调配,吃生姜时你就要搭配凉性食物来中和一下。
3口臭的人
中医认为口臭是由胃热所致,生姜性温,胃热的人吃会加重原有的症状,甚至引起牙痛、头痛、痔疮出血等症状。
4咳痰较*的人
痰*的人是因为肺热肺燥,食用姜易加重症状。
5患有肝炎的人
医生一般都会告诉肝炎病人生姜是不能吃的。因为如果你长时间吃生姜,就可能造成肝火旺盛,不利于病情恢复。
如果不慎因吃生姜而引发肝火旺盛,你可以吃一些比如山楂、菊花茶这样舒肝、理气的食品来缓解不适感。
生姜的好处不少,但并非人人都适用!有以上症状的人,就要注意别再乱吃生姜了!
吃生姜有四大误区
1生姜能生发?
江湖谣传,生姜擦头皮可以生发。究其根本是由于生姜的辛辣可以刺激头皮,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让毛孔舒展,有利益毛发再生。但其实,国外权威机构的脱发的治疗指南里从来没有提过和姜有关的治疗方法,而且也缺乏相关研究。
而至于“吃生姜生发”更是毫无根据。脱发是热性病的一种,用热性药物去对抗热性病不是等于火上浇油吗?所以,脱发患者是不适合吃生姜的。
2腐烂的生姜也能吃
民间有"烂姜不烂味"的说法。生姜烂了别不舍得扔!“烂”就意味着长了细菌或者霉菌。所以,从谨慎的角度出发,发霉腐烂的姜最好还是别吃了。
另外,姜长芽之后,会有一部分营养成分变成了仔姜,但剩下的老姜也还是可以吃的。实际上,传统上农民种姜,出芽长到一定时候,可以把土刨开,把老姜掰下来吃或者卖掉。
3喝酒可以配生姜
值得注意的是,喝酒时不少人喜欢搭配点生姜,认为这样有益健康,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酒都是热性的,与姜同食是非常容易上火的。长期喝酒配生姜,会在体内堆积大量热量,不仅对眼睛不利,还更易造成便秘、诱发痔疮。
4吃姜要去皮
姜皮本身就是一味很好的中药!
中医认为,生姜味辛、性温,具有发汗解表、止呕解*的功效;而生姜皮味辛、性凉,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因此有“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的说法。
这些情况,姜皮留着:
用姜做菜应带皮吃,这样可以保持生姜药性的平衡,防止上火;
水肿时,吃生姜不去皮,有利水作用;
便秘、口臭时,最好单独用生姜皮,有利好。
这些情况,姜皮去:
脾胃虚寒者,吃生姜最好去皮;
食用苦瓜、芹菜、螃蟹等寒凉食品,最好去皮平衡寒性;
患风寒感冒时,喝生姜红糖水可以缓解,最好去皮;
用生姜防治脾胃虚寒引起的呕吐、胃痛时,应去掉姜皮。
巧用生姜缓解四种常见病
冬天容易生冷生寒,此时将姜与其他食物配伍,可以治疗和缓解一些常见疾病。
1姜水泡脚缓解阳气不足
阳气不足的人一般手脚冰凉,容易怕冷。适宜适量食用生姜或用生姜泡脚。
具体方法:生姜切片,大火煮开后,加水泡脚。一定要泡过小腿部足三里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或者用1~2两生姜,煮20~30分钟成生姜水饮用,如果嫌口感不好,可适当加点糖。
建议:除此之外,还应该保证良好的睡眠,忌熬夜;不要怕热、怕阳光,适当晒晒太阳,少吹凉风;保持心情愉悦,不要常发怒;适当多行房事,调和阴阳。
2热敷姜片缓解关节痛
冬季阴雨天气多,一些中老年朋友的关节对潮湿天气异常敏感,频频导致腰背、关节痛。
肾主骨生髓,腰椎及骨关节疾病和肾精损耗、化生不足有关。使用生姜,咸味入肾,热助阳气,辛散气结,所以对这类寒瘀凝滞的疼痛有效。
具体方法:将生姜切成1厘米厚的姜片,放在浓盐水中煮熟,然后用热的生姜片外敷腰部和膝关节。
建议:除此之外,常见的肩周炎,常与受风寒湿有关,同样也可用此法。
3生姜葱白汤受凉时喝
生姜味辛性温,长于发散风寒、温胃止呕、解*三大功效。
一碗“生姜葱白汤”就特别适用于外感风寒,肩周腰背遭受空调凉风侵袭,腹部受凉导致腹痛、腹泻的人。
具体方法:生姜30克切细,葱白10克,加红糖,以开水冲泡,或煮至沸腾,趁热饮后,盖被卧床。
4生姜橘皮水治呕吐
寒凉侵胃,出现呕吐等症状。此时不妨喝碗“生姜橘皮水”。
生姜有散寒发汗、温胃止吐、杀菌镇痛、抗炎之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证;
橘皮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香精油,有理气化痰、健胃除湿、止吐、降压等功效。
具体方法:生姜、橘子皮各12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有止痛止呕之效。
建议:生姜属辛热燥烈之品,故阴虚有热、内热偏重及舌苔*而干的人应少用。
眼下,气温越来越低的同时,降水也开始减少。古语中说“水始冰”“地始冻”就是从立冬开始的。
我们也常说“立冬补冬,补嘴空”。只有学会养生之道,才能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季保持活力。
吃三样
老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人离不开五谷杂粮,养生的关键在饮食。
1)羊肉萝卜
羊肉性温,能够御风寒补身体,冬季吃羊肉能够让我们寒冷的身体暖和起来。萝卜能够为我们在干燥的冬季提供大量的水分与维生素。
二者同煮能提供给我们所需的能量与营养,对于不喜欢吃羊肉的人来说,还可以把羊肉换成牛肉或者乌鸡。
2)海带排骨
甲状腺素能增强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加快皮肤血液循环,帮助人们抵御严寒。海带等海产品中碘含量丰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
排骨作为我们日常中常吃的肉类,蛋白质含量丰富,能为我们在冬日提供能量。
3)香菇牛柳
香菇热量低,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能促进体内钙的吸收。牛肉的蛋白质含量丰富,有滋养脾胃、强筋健体的功效,很适合冬季食用。
喝三样
立冬之后天气更加寒冷,这时要避免吃一些生冷的食物,在喝的方面也尽量选择热饮。
1)红薯粥
冬季红薯大量上市,红薯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与膳食纤维,对于老年人或者便秘患者来说有很好的润肠通便作用。
红薯中含有大量的钾元素,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很有好处。红薯中的糖蛋白还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2)鲫鱼汤
我国民间有“冬鲫夏鲇”之说,鲫鱼营养丰富,所含脂肪少,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多,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
鲫鱼汤中所含的有害胆固醇较少,常吃鲫鱼对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大有好处
但要注意,鲫鱼不能与冬瓜、蜂蜜、猪肝等同食。
3)紫菜蛋花汤
紫菜蛋花汤是最平常不过的一道汤,但这道汤营养价值却很高。紫菜中含有丰富的碘,能够帮助刺激甲状腺的分泌。
紫菜中鲜味元素突出,能够很好的引起人的食欲,让人在冬日里胃口大开。
记三样
除了日常饮食,要想在冬日里有一个好身体,还有三样一定要记牢!
1)脚要暖
“病从口入,寒从脚起”,要想暖暖和和,健健康康的度过寒冬,就要注意脚部保暖。
对于老年朋友来说可以选择棉鞋或者有厚度的羊毛袜子,爱美的年轻女性不要为了好看让脚受罪。
“睡前洗脚,赛吃补药”,泡脚也是一种保暖脚部的方法。泡脚的水温不宜过热,最好40℃左右,糖尿病患者及心脑血管病患者泡脚时间不宜过长。
2)睡要早
进入冬季,天黑的早了,白昼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与这种自然相对,人体的作息也要做出相对的改变。
冬季最好早睡,尽量做到不熬夜。
3)头戴帽
头部颈部是最容易受寒的地方,冬季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保证颈部不受寒可以减少多种疾病的发生。
现在昼夜温差较大,中老年朋友出门不妨带条围巾、披肩或者带顶帽子。头部颈部不受寒,身体才能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