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穴多用话环跳 [复制链接]

1#

环跳穴属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又为足少阳、太阳经之交会穴。该穴多主下肢动作,如下肢的屈膝、屈髋、跳跃。临床多用于治疗腰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等。

李老师临证善用环跳,其谓善用者,一是治疗病症的范围广,除上述疾病外,李老师还常用于治疗郁证、湿邪下注及胁肋部位疾病等;二是强调针刺手法,注重针下调气。

李老师进针遵循《难经》所述的双手进针法,并且重视左手的押手作用,通过押手的切、循、按、推等手法,以勿伤营卫,减轻痛楚,并利于得气及补泻手法的运用。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病人体位姿势要正确,令其全身放松;其次,医者手法轻巧熟练灵活,双手进针,重在押手,进针时在押手重按的一瞬间,刺手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捻转,轻轻提插,得气后运用手法使之产生触电样针感,循经络分布路线“气至病所”。

李老师针刺环跳可一穴通三经、达四部(三经即足太阳、少阳、阳明经,四部即三阳经的各自下肢分布部位和会阴部)。但李老师对气至病所的要求必须以患者针感明显,循经传达畅通,针感强烈点不在腧穴处,而以整条经络出现触电感为准,如此方可效如桴鼓。兹将李老师运用环跳的临床经验简述数种,旨在抛砖引玉。

1.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针灸科常见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属中医学“坐臀风”、“腿股风”、“腰腿痛”范畴。

《灵枢·经脉》篇记载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候为“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比较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李老师认为,无论该病是由腰部挫闪还是汗出当风,或涉水冒雨等原因,均可损伤筋脉,导致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根据本病部位多发生在足太阳、少阳经,针环跳运用手法使一穴通两经,要求针感如闪电般气至病所,振奋经络,通则不痛,经临床观察,往往针毕痛减,急性期者多5~7次可愈。

案例:李某,男,29岁,农民。年5月12号初诊。主诉:3天前因抬重物时腰部闪挫,即刻腰痛不可转侧,次日出现右下肢疼痛,病情逐渐加重,曾服抗风湿药疼痛不减。刻诊:患者表情痛苦,不时呻吟,右下肢疼痛严重,咳嗽加重,不能直立行走,环跳穴处及大腿、小腿后外侧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示L4-5椎间盘突出。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以4寸毫针刺入环跳,有触电样感传至足底,患侧腿部立感疼痛缓解,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共治疗5次,症状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2.胁肋痛

环跳属足少阳胆经的经穴,临床多用于治疗下肢诸证,李老师临证常用其治疗肋胁疼痛,取效较好。

《灵枢·经脉》谓:“胆足少阳之脉……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胆经循胁里,病可见心胁痛,可见《*帝内经》以胆经治疗胁肋病症早有明训,现在临床多弃之不用,甚为可惜。李老师认为,环跳穴位居人体及足少阳胆经之中间位置,有承上启下,斡旋枢纽之功用,该穴经气充沛,针感明显,临床每能堪当大用。

案例:李某,女,50岁。主因劳动时不慎将右胁挤压,出现右胁持续疼痛数月来诊。观患者痛苦面容,双手托肋胁部位,语声低微,声震恐痛,不敢咳嗽,数月来从未间断治疗,中西药、针灸并用,而疼痛依然。B超、X线片均未见异常,医院以软组织损伤对症治疗,效果不佳。脉右关弦紧,舌淡红苔薄白。

李老师察患者之前所用活血、止痛药及针灸均无特效,考虑该患者所伤部位属胆经所过,常规治疗无效当出奇兵,遂以经气充沛,针感明显的环跳为君穴,阳陵泉为臣(患者之前他处针灸亦曾用过该穴),环跳刺法要求同前,阳陵泉平补平泻。患者治疗1次即大见效,3次基本告愈,巩固2次而收功。后有李某陆续介绍当地患者来诊,每称李老师针灸其神,亦知其未再复发。

3.带状疱疹

李老师临床常以环跳穴为主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症,其理论基源有四:一是鉴于该病发病部位多在足少阳胆经,如该经循行路线的头面、胸胁、下肢股部等;二是该病的病机以肝胆湿热多见;三是环跳位居胆经中部,又称分中,是联络该经上下之枢纽穴,胆经水湿在此大量气化为天部阳气,刺此穴可使胆经水湿得以气化;四是环跳经气充沛,针感明显,临床体会是调治胆经病症之必用穴。

案例:李某,女,50岁,右胸胁带状疱疹9天来诊。患者素来情绪低落,加上最近劳累过度,于11天前表现右侧胸胁部位灼疼不适,2天后皮肤出现簇状疱疹数片,疼痛加重。医院皮肤科诊为带状疱疹,给予抗病*等对症治疗,治疗9天后疱疹虽有回落,但疼痛依然,夜间加重,而转求针灸治疗。

刻诊:患者痛苦面容,带状疱疹处已结痂,但夜间疼痛较重,难以入眠,口干,口苦,时嗳气,纳食不馨,舌红苔腻微*,舌下静脉怒张,脉弦滑。诊为:气滞血瘀,肝胆湿热。

视其患病部位属胆经所过,考胆经“……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遂方选环跳为君(针刺要求同前),臣阳陵泉,佐章门、期门,针刺1次,当晚即痛减能眠,共治7次痊愈。

4.郁证

临床所见郁证患者多为情绪所致,肝气不舒,胆每受累。元代名医朱震亨的《丹溪心法》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因此,郁证症状可见于“人身诸病”而变化多样。胆为少阳,生生不息,“凡十一脏者取决于胆”,胆为弱阳,为阳气升发之初,一有怫郁,最易受挫,又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虽为将*,然非胆不断。李老师经验认为,郁证从胆论治,常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案例:张某,女,20岁,系在校学生,半年前因感情因素,致心情烦闷,纠结不开,逐渐出现失眠、胆怯、纳呆、表情淡漠、胸胁胀满隐痛等症,并呈逐渐加重之势,已不能正常完成学业,遂休学由家长陪同来诊。

刻诊:表情冷漠,问之不应,甚至答非所问,耐心开导,方能勉强配合,除上述症状外,时有不定症状出现,时咽喉不利,如物哽噎,时惊恐不安,时手足麻木,时脘腹有气串动等,询问月经已2个月未来。舌红瘦、苔白,脉弦数。诊为:郁证,证属肝郁气滞,胆府不宁。

李老师认为,环跳穴为胆经要穴,经气充沛,针感强烈,此怫郁之气,可一蹴而就。遂处方以环跳穴为君,章门、期门为臣,佐以印堂、神门,共奏疏肝解郁、安神定志之功。治疗5次后,症状开始缓解,睡眠好转,纳食渐馨,面带笑容,已能与医生主动交流,效不更方,共治疗40余次,期间来月经1次,诸症亦逐渐消失,欲返校上学,嘱以加味逍遥丸善后调理30天。约3个月后,患者父母前来反馈,言其女已恢复正常。

相关阅读:

无痛针刺六要素

扭伤“三穴”有奇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